民進黨當局“促轉會”主張臺北市“中正紀念堂”應拆除蔣介石銅像,保留堂體后轉型為“民主歷史記憶館”。然而,“中正紀念堂”具備臺當局官方認定、臺北市認定“古跡”的雙重文化資產身份,銅像能否說拆就拆?“促轉會”代主委葉虹靈聲稱,古跡本體是堂體,銅像則不是,若要移動可依“文資法”提出計劃,說明移除過程如何保護堂體,只要“文資委員會”審核通過就可拆除。
“促轉會”5月底解編,昨(30)日提前舉辦成果發表會。針對“中正紀念堂”轉型,葉虹靈稱,“中正紀念堂”全區都有文資身份,但依文化主管部門“文資局”解釋,古跡本身指“堂體”,銅像不是古跡本體。未來若要移動,主管機關可提施工及維護計劃交“文資委員會”審查,確認移除過程不會破壞堂體,審查通過就可拆除。
葉虹靈稱,“促轉會”已規劃“中正紀念堂”轉型計劃應包含5大工作項目,包括“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法”修正、以競圖征件遴選規劃設計方案、變更“都市”計劃、擬定文化資產配套相關計劃,及在推動中長期工作的同時可先啟動“轉型前導計劃”。未來“促轉會”編前,將建議由民進黨當局行政機構“推動轉型正義會報”確立轉型目標,明確訂定中長程轉型計劃。
葉虹靈稱,經綜合各界討論后,具體建議“中正紀念堂”銅像應移除,但堂體予以保留并改造,轉型為“民主歷史記憶館”,并搭配“反省威權歷史公園”的園區整體改造,使“中正紀念堂”成“見證威權并反省威權”的歷史教材。
長期關注“轉型正義”議題的民進黨“立委”吳思瑤則揚言,葉虹靈提出拆銅像、保留堂體的主張,相信社會對這項主張“會有共識”。至于堂體是否一并拆除,確實有人認為建筑體充滿封建宮廷思維該拆,但也有人認為以保留,這部分確實比較分歧。
對此,國民黨“立委”蔣萬安表示,臺北“中正紀念堂”不應由任何一個政黨或少數官員片面決定怎么改變。而他先前提出“臺灣建設紀念館”概念,就是要讓“中正紀念堂”在既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入更多元素,豐富園區,但最后該怎么做,應由民眾共同參與凝聚共識后再決定。
蔣萬安強調,“兩蔣”對臺灣的貢獻不容抹滅,很遺憾“促轉會”是以狹隘、去脈絡化的方式看待歷史,不但無法促進和解,反而會加劇撕裂社會,加深族群對立和仇恨。蔣萬安呼吁,要用更高的視野來看待“兩蔣”的貢獻,絕對不容許任何政黨、少部分人士繼續將歷史去脈絡化。(海峽導報林靜嫻/編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