熟悉臺灣政治的人,對“讓世界看見臺灣”這句話,恐怕耳朵里都聽出了老繭?,F在,這句話有了“升級版”:讓宇宙看見臺灣。
可不是開玩笑。
日前,臺立法機構通過了“太空中心設置條例”。緊接著,這個“太空中心”興沖沖地宣布,設于屏東、且今年剛啟用的臺灣首座火箭發射場,將于5月初進行首次發射。此前,臺灣民營公司研發的火箭“飛鼠一號”連續三次發射失敗,這回民進黨當局高調宣傳所謂“太空臺灣隊”建立,想必不僅要一掃之前臺產火箭失敗的陰霾,還要借機在太空科技領域秀秀肌肉、壯壯膽子。
客觀地說,臺灣在某些領域的科技實力位居前茅,也培養出不少人才。但說到太空科技水平,卻只能用“先天不足、后天畸形”來形容。尤其是民進黨當局一再利用太空議題進行政治炒作,不僅對島內科技發展、民生改善毫無助益,反而自曝其短,讓人看破手腳。
之所以說“先天不足”,是因為太空科技向來與軍事工業發展緊密相關。鑒于政治上的原因,臺灣長期以來充當的是美國軍工復合體的附庸,科技人才不斷被美國吸走,難有自己的實力。當下,那艘再也造不下去的“自造潛艇”就是很好的證明。豈料,民進黨入海不行改上天,完全不顧此前臺灣所有的衛星,還沒有一顆不是靠別家火箭升空,竟奢談起什么自主展開太空基建來。
這得是多大的一張餅呀,估計夠全臺灣人吃上幾輩子吧?
再來說說“后天畸形”。21世紀以來臺灣所謂的“太空科技”已被“臺獨”意識形態深度綁架,逐步異化為民進黨當局“大內宣”的政治看板,每一步都充滿著“臺獨”算計??梢哉f“放衛星”這個一語雙關的詞,就是民進黨借太空議題操弄意識形態的最佳寫照。
當年陳水扁當政時,曾大張旗鼓宣傳“臺灣之光”——“福爾摩沙衛星”,但其實這個所謂的“福衛系列”源于國民黨時期,原名冠以“中華”。為了搞“去中國化”,陳水扁上臺后,硬生生把1999年升空的“中華衛星一號”改名為“福爾摩沙衛星一號”。
2016年蔡英文上臺后,民進黨再次撿起“福爾摩沙衛星”的老梗,又開始頻頻向靜謐的太空發出“臺獨”噪音。2017年8月,“福衛五號”升空后,蔡英文立即在臉書耍起文青腔,寫下“沉默的銀河系,因為你有意義”;2019年6月“福衛七號”升空前,民進黨當局又精心策劃了一場大型網絡直播,更稱為“臺灣和美國有史以來最大型的合作計劃”。
不得不說民進黨是精明的,扎扎實實搞技術哪有改名字搞直播見效快呢?如今再整出一個“太空中心”,作戲作全套。
不過,正常人都知道,如果玩概念作秀水平一流,那科技進步的水平必然難以入流。我們當然樂見臺灣地區科技發展、兩岸航天事業共同進步,但在民進黨當局所謂的太空計劃里,我們看不到令人肅然起敬的航天“精神”,只看到政客為私利賣力鼓噪誆騙的“神經”。(來源:東南衛視)